民國初期的軍閥為什麼有足夠的兵馬?
那些士兵就喜歡打仗?為什麼沒有士兵集體造反?
那個年代當兵只是為了吃飽飯 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本地人士 他造反難道不想要家人活命了?除非是大兵壓境 失敗在所難免的情況下 普通士兵才會造反(前提是這個軍閥做人很糟糕)
民國時代軍閥的兵源未必總是那麼充足
特別是某些地方上的小軍閥
他的部隊可能對外號稱一個師
實際兵力可能不過幾個團而已
所以其兵力數字未必準確。
民國時代當兵作為一種賺錢的生活方式
是很普遍的。
一個士兵在從軍期間
只要不戰死
大多能獲得不少回報
這包括了本身的薪餉
及戰爭期間取得的戰利品與戰後的搜刮、掠奪
都能給予他們高於一般人的收入。
以粵軍名將蔡廷鍇為例
他從軍之前是一佃農之子
家中貧困
但他從軍後
經過幾年的晉升
在他成為中級軍官時
家族不但擺脫佃農身份
更開始擁有田地
而能自營生計。
等到他成為高級軍官後
更搖身一變成為地方上的豪紳
不但擁有地產
更有餘錢投資工商業。
當然他的例子並非特例
在馬日事變前
湖南士兵不願支持武漢國民政府的很大一個原因
正是這些軍人(士兵與軍官)
他們的家屬不是已經為自耕農
便是地主
因此對於過激的土地改革很反感
這也是類似的例子。
在民國時代
兵變、鬧餉時有所聞
但這些兵變事件幾乎沒能成為一有氣候的政治局面
大多都是在短期間內
便為其他軍隊所敉平。
之所以兵變不太能成功
主因如下:一、兵變的發生通常只是因為長期欠餉不發
而一時生變
大多無組織、無政治目的
一但要求被滿足
或遭到其他部隊圍勦
很快就瓦解消失。
二、各軍隊內部
軍官與士兵都是處於同一利益結構
一旦發生兵變
容易為其他軍隊所乘
因此在「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的心態下
軍隊內部縱然再怎麼不滿
大多也是鬧鬧餉
很少演變為整個師或整個軍的兵變。
三、軍隊與軍隊間
彼此歷史淵源不深
不同軍隊間的士兵
彼此欠缺橫向的連結
無法串聯起來一同發動兵變。
軍閥割據,軍閥政治,民初軍閥,軍閥亂政,軍閥時期,軍閥派系,民國軍閥,混在三國當軍閥,軍閥混戰,軍閥統治軍閥,造反,士兵,打仗,當兵,在所難免,前提是,喜歡,家人,糟糕
鄧小平|康熙|北洋水師|李清照|火藥|乾隆|白蓮教|西安事變|馬關條約|太平天國|八國聯軍|慈禧太后|中日戰爭|鴉片戰爭|八王之亂|甲午戰爭|百日維新|南京大屠殺|南京條約|九一八事變|北洋軍閥|伊犁條約|五胡亂華|靖康之難|印刷術|貞觀之治|天地會|雍正|文成公主|義和團|北京條約|毛澤東|中法戰爭|
造反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1072601276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