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有名的戰爭 大規模的....介紹幾個.....

有名的戰爭 大規模的....像 赤壁阿 之類ㄉ...
中國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著名決戰(見彩圖 赤壁之戰舊址 湖北蒲圻赤壁 )。

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

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

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

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80萬大軍向長江推進。

劉備在長(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

孫權懾於曹軍聲威﹐舉棋不定。

周瑜﹑魯肅與諸葛亮等精闢分析局勢﹐指出曹軍兵力雖實有20餘萬﹐但有後方不穩﹑遠道勞師﹑不服水土﹑短於水戰等弱點可乘﹐堅定了孫權與劉備結盟抗曹的決心。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 3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5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

曹軍乘勝攻取荊州重鎮江陵(今屬湖北)後﹐順長江水陸並進。

十一月﹐被孫劉聯軍阻擊於赤壁。

曹軍不善水戰﹐又值疾疫流行﹐戰鬥力大減﹐初戰受挫﹐被迫駐守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縣境)一帶﹐隔江與聯軍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

聯軍雖初戰獲勝﹐但在曹軍改變方略後﹐求戰不得。

周瑜自度溯水攻戰﹐供給困難﹐須力避久峙﹐即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以出奇制勝。

曹操自信穩操勝券﹐戒備鬆懈。

黃蓋擇時率蒙沖鬥艦十艘﹐滿載薪草﹐灌注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豎軍旗﹐乘東南風揚帆疾駛曹軍水寨﹐餘船跟進。

船上水軍齊呼投降﹐曹軍將士爭相觀望。

黃蓋待船隊逼近曹軍﹐下令同時點燃薪草﹐水軍換乘小船退走。

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延及岸上營寨﹐曹軍死傷慘重。

周瑜等率軍乘勢衝殺﹐曹軍潰敗。

曹操領殘部從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損大半﹐無力再戰﹐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

聯軍乘勝擴張戰果。

周瑜率軍溯江進攻江陵﹐分遣部將甘寧繞道攻取夷陵(今湖北宜昌境)。

孫權統大軍東征合肥(今屬安徽)。

劉備領兵追至江陵後回師夏口(今武漢境)﹐溯漢水北進以迂迴曹仁後方﹐並分兵搶佔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

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此戰為爾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383年東晉擊敗前秦的重大戰役。

因戰役主要發生在淮水支流肥水一帶﹐故名。

前秦苻堅於 373年(寧康元年)攻佔東晉的梁﹑益二州(今陝南﹑四川大部)﹐又於 376年(太元元年)兼併了前涼和代。

統一北方以後﹐積極準備南下滅晉。

382年﹐苻堅召集群臣商議﹐要親率大軍南下﹐一舉併吞據有東南一隅的東晉。

除秘書監朱彤表示贊同外﹐其餘諸臣普遍提出異議﹐引起苻堅的不滿。

其弟苻融也表示反對﹐理由是前秦連年戰爭﹐兵疲將倦﹐人民又不願與東晉作戰。

一旦大軍南下﹐被征服的鮮卑﹑羌﹑羯等族的貴族﹐就會起來反叛。

苻堅自以為強兵百萬﹐資仗如山﹐投鞭斷流﹐滅晉就在眼前。

這時鮮卑族將領慕容垂和羌族將領姚萇希望前秦失敗﹐以便恢復自己的割據﹐都慫恿苻堅伐晉。

肥水之戰圖 次年五月﹐苻堅下令百姓每十丁抽一為兵﹐“良家子”(門第較高的富家子)年二十以下有材勇者﹐都授羽林郎官號。

所有公私馬匹全部徵用。

這些軍隊除漢人外﹐還有不少有鮮卑﹑羯﹑匈奴﹑氐﹑羌等少數族人民。

八月﹐苻堅依仗其優勢兵力﹐西起鄂北﹐東到壽春﹐兵分三路﹐全面進攻。

西路由大將姚萇率梁﹑益兩州軍隊﹐沿長江﹑漢水東進﹔中路由苻堅親自率領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由長安出發﹐經洛陽﹑項城﹑潁口南下﹔東路由苻融為前鋒都督﹐領慕容垂等所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經彭城(今江蘇徐州)南下。

秦軍百萬﹐前後千里﹐水陸齊進﹐旗鼓相望。

東晉統治階級為了阻止胡馬渡江﹐暫時緩和了內部矛盾而一致對敵。

宰相謝安沉著鎮靜﹐以荊州刺史桓沖控制長江中游﹐以防禦為主﹐阻止秦軍由襄陽方面進攻﹔命謝石為徵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統領謝琰﹑桓伊﹑劉牢之等﹐率八萬北府兵開赴淮水一線抗擊。

又命龍驤將軍胡彬率五千水軍增援壽春。

十月﹐苻融所率前鋒部隊渡過淮水﹐攻佔壽春﹐胡彬退保硤石(今安徽壽縣西北)﹐遭到圍困。

苻融派部將梁成率兵五萬進駐洛澗(淮河支流﹐今安徽淮南東)。

謝玄軍由東向西推進﹐駐兵於洛澗東二十五里處。

這時﹐秦軍主力已抵項城(今河南沈邱)﹐苻堅帶輕騎八千﹐兼道趕到壽春﹐直接指揮。

隨後他派在襄陽被俘的晉將朱序到晉營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勸謝石趁秦軍主力未到之前﹐迅速發起攻擊﹐一鼓作氣﹐擊敗秦軍。

謝石於是派北府兵將領劉牢之率精兵五千渡過洛澗﹐一戰擊敗秦軍前鋒﹐陣斬秦將梁成等﹐殲秦軍一萬五千餘人。

兵力處於劣勢的晉軍首戰告捷﹐士氣大振﹐遂水陸並進﹐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陣容嚴整﹐以為八公山(今安徽壽縣城北)上的草木都是晉兵﹐始感恐懼。

洛澗獲勝後﹐謝石﹑謝玄率主力挺進至肥水(今安徽壽縣東瓦埠湖至淮河的一段河流)東岸﹐與秦軍隔河對峙。

謝玄派人到苻融營中﹐要求秦軍略向後退﹐以便渡河決戰。

秦軍一些將領認為不應後撤。

苻堅則企圖稍退以迷惑晉軍﹐待其半渡﹐以騎兵突襲取勝。

但被迫當兵的各族人民拼湊的秦軍﹐在洛澗失敗後﹐無心再戰﹐當聽到後撤命令時﹐競相奔逃。

朱序又在陣後大呼“秦軍敗矣﹗”謝玄等引兵乘機搶渡肥水猛烈進攻﹐秦軍潰敗﹐苻融馬倒被殺。

晉軍乘勝追擊至壽春城西的青岡才收軍﹐秦軍死者相枕。

秦軍潰逃時﹐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東晉追兵﹐自相殘踏而死者﹐蔽野塞川。

他們晝夜不敢停留﹐疲憊饑寒﹐死者十之七八。

苻堅身中流矢﹐單騎而逃﹐至長安後不久﹐於385年﹐為羌族將領姚萇所殺﹐前秦瓦解。

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按中國干支紀年﹐是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日本挑起戰爭 日本蓄謀吞併朝鮮﹑西侵中國由來已久。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

日本政府同時也誘使清政府派兵﹐為自己出兵朝鮮製造藉口﹐清政府接到朝鮮政府請求後﹐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兩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駐牙山﹐並電告駐日公使汪鳳藻﹐令其根據1885年的《中日天津條約》﹐知照日本外務省。

其時﹐日本內閣見陰謀得逞﹐一面派兵入朝﹐佔據漢城附近各戰略要地﹐一面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

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得施行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授權大鳥挑起舋端﹐發動侵略戰爭。

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政府已接受東學黨起義軍提出的要求﹐雙方簽訂休戰和約﹐起義軍退出全州。

朝鮮內戰實際上已經停止﹐清軍並未與東學黨起義軍交戰。

朝鮮政府為消除日本出兵藉口﹐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

葉志超部準備從牙山訂期內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時撤兵。

日本雖已失去出兵朝鮮的藉口﹐但仍決心擴大事端﹐促成中日關係破裂﹐它不僅拒絕撤兵﹐反而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以達到既使日軍賴在朝鮮不走又能拖住中國軍隊的雙重目的。

7月12日﹐陸奧電令大鳥:“目前有採取斷然處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藉口﹐立即開始實際行動”。

大鳥接訓令後﹐於19日和20日連續提出強硬要求﹐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

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應為首的傀儡政府。

25日﹐大鳥指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

當天﹐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對中國海軍發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中國軍隊發起進攻﹐終於挑起了這場侵略戰爭。

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時宣戰。

甲午戰爭開始。

戰爭過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

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佔上風。

是年慈禧太后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之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 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

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

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

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

太原鎮總兵馬玉崑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大島義昌負傷﹐只得下令退卻﹐午後二時全部撤離戰場。

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

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

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親燃大炮轟敵﹐官兵感奮﹐英勇殺敵。

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

日軍企圖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阻擊﹐只得退守玄武門。

其三為城西南戰場。

晨七時﹐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

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

此時對清軍來說﹐戰事尚有可為﹐但清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

六天裡﹐清軍狂奔五百里﹐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

日軍佔領朝鮮全境。

黃海之戰發生於 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

因這次海戰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附近海面﹐亦稱大東溝海戰。

北洋艦隊參加戰鬥的軍艦為十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的軍艦則有十二艘。

從航速﹑火力等方面看﹐日方也佔優勢。

中午十二時五十分開戰﹐日本艦隊先繞攻北洋艦隊右翼的弱艦﹐北洋艦隊將其攔腰截斷﹐重創比叡﹑赤城﹑西京丸諸艦﹐使之喪失戰鬥力而逃出戰場。

日本艦隊繼而採取背腹夾擊的戰術﹐北洋艦隊勢大不利。

其中致遠艦已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沖﹐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艦身爆裂﹐全艦兩百五十人中除十六人遇救外﹐其餘壯烈犧牲。

下午三時許﹐北洋艦隊十艦中﹐沉四﹑逃二﹑傷二﹐只餘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松島﹐使之喪失戰鬥力。

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氣衰力竭﹐不敢戀戰﹐向西南方向逃遁。

海戰中﹐提督丁汝昌受傷不退﹐激勵將士﹔致遠管帶鄧世昌﹑經遠管帶林永昇衝鋒於前﹐誓死搏敵﹔定遠管帶劉步蟾﹑鎮遠管帶林春曾苦戰於後﹐終於出現轉機﹐粉碎了日本“聚殲清艦於黃海中”的狂妄計畫。

平壤﹑黃海戰後﹐日本方面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更加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

而在清朝方面﹐身負軍事指揮重任的李鴻章則夸大失敗﹐以進一步推行其消極避戰方針﹐同時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漸趨明朗化。

第二階段﹐從1894年 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

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八十二營﹐約兩萬八千人。

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制各軍。

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三萬人。

雙方兵力不相上下。

但是﹐宋慶雖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

是日午前十一時﹐日軍先於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

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

25日晨六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

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

日軍遂佔領虎山。

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

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

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

日本第一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將指揮的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

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

11月6日﹐日軍進佔金州(今遼寧金縣)。

7日﹐日軍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

日軍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

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共轄三十三營﹐約一萬三千人。

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

是日﹐龔照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

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

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

22日佔領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日軍在遼東花園口登陸 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佔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

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中日甲午戰爭圖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

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

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

1895年 1月20日﹐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

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

駐守南幫炮台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

營官周家恩守衛摩天嶺陣地﹐英勇抵禦﹐壯烈犧牲。

日軍也死傷纍纍﹐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將中彈斃命。

由於敵我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

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

威海陸地悉被敵人佔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

連日來﹐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

在此期間﹐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

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台”使用﹐繼續搏戰。

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毅然自殺與艦共亡。

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

洋員和牛昶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

楊用霖拒不從命﹐自殺殉國。

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託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

14日﹐牛昶與伊東祐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台與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

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見彩圖 甲午戰爭中的威海衛海戰圖 )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

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佔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

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澂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

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四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遭挫敗。

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3月4日攻佔牛莊﹐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台。

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馬關條約》的簽訂 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

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條約的主要內容為﹕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紮﹐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徵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佔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佔領軍﹔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儘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日本台灣總督發布佔領台灣的通告 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監獄|歷史沿革|景福宮|連環計|孔廟|恐怖攻擊|戒嚴|文化大革命|二二八|文藝復興|科技|歷史|天安門事件|故宮|歷史建築|莎士比亞|911事件|錢幣|三國時期|皇帝|變遷|歷史故事|古董|白色恐怖|黑奴|事實|十大酷刑|

湖北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100401080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we1014004 的頭像
    qwe1014004

    資訊管理中心

    qwe10140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