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名的黨爭

幫我介紹一下...1.牛李黨爭2.東林黨爭
 1.牛李黨爭 唐朝後期之衰亂 -- 牛李黨爭公元 705 年 -- 公元 907 年自憲宗至宣宗的四十餘年間

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七八七 --八五○)為首的世族官僚

及以牛僧孺(七七九 -- 八四七)、李宗閔(? -- 八四六)為首的寒族官僚兩大集團

他們各自結黨

相互傾軋

為禍甚烈。

史稱「朋黨之爭」或「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形成之原因和背景大致如下︰     (1)朝官裡

進士世族出身有別︰唐繼隋後

廢九品官人法

     以科舉取士

為庶族的仕進開闢坦途。

然世族出身之官僚     勢力仍不容忽視

他們往往歧視進士出身的庶族官吏。

二     者之間的矛盾

是為唐代黨爭之主要根源。

如李德裕「常     嫉進士」

「蓋惡其祖尚浮華

不根藝實」

認為「朝廷     顯官

須是公卿子弟

何者?自小便習舉業

自熟朝廷間     事

臺閣儀範

班行準則

不教而自成。

寒士縱有出人之     才

登第之後

始得一班一級

固不能熟習也」。

而牛黨     之首領牛僧孺、李宗閔及楊嗣復都是進士出身

主張選用     官吏應以詞彩居先

其黨人經常「為舉選人馳走取科第

     占員闕」。

     (2)政見上

對待藩鎮邊族不同︰唐代中期以後

藩鎮長期割     讓

邊族經常寇擾

對此是討伐、抗拒

抑或姑息、退讓     

廷臣之政見大相歧異。

例如李黨對藩鎮和吐蕃等外族採     取強硬政策

力主削藩、接納吐蕃降將。

而牛黨則主張對     藩鎮平和遷就

並將吐蕃降將送還其國。

這些政見上的分     歧往往也成為兩派互相公訐之口實。

   (3)後臺中

援結宦官派系各異︰在唐代中葉以後的朝廷政治     鬥爭中

宦官之專權佔據首要之地位。

故牛、李兩派廷臣     在朋黨之爭中

往往交結當權宦官為後臺

以排除異己。

     但宦官中也分派系

而各派鬥爭之結果往往影響到外朝黨     爭之勝負。

故宦禍與黨爭互相推波助瀾

使朝野內外一片     烏煙瘴氣。

  茲將唐代牛李黨爭之大致經過加以歸納︰  (一)憲宗時牛李交惡︰元和間

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七五八 -             - 八一四)為相

主張對藩鎮用兵

在             一年多內撤換了三十六個藩鎮。

元和三             年(八○八年)

庶族出身的進士牛僧             孺、李宗閔等應試策

反對對藩鎮過份             強硬

「條指失政

其言骾訐、不避宰             相」

李吉甫怒

遂加排斥。

是為牛李             二黨交惡之緣起。

  (二)穆宗時牛李相爭︰長慶元年(八二一年)

李德裕任翰林             學士

因惡中書舍人李宗閔曾譏其父吉             甫

乃借貢舉事傾之

指責牛、李等藉             科舉營私舞弊

所錄者皆其私人

穆宗             遂貶李宗閔為劍州(治所在普安

今四             川劍閣)刺史

連帶被貶者共十餘人。

             自此牛、李遂正式各分朋黨

相互傾軋             。

不久

牛僧孺作了宰相。

李德裕被出             為浙西觀察使

八年不一遷

牛、李之             憾益深。

  (三)文宗時牛黨得勢︰大和三年(八二九年)李德裕被重徵入             朝

將大用。

然李宗閔旋因宦官之助而             拜相

出李德裕為義成節度使(治滑州             

今河南汲縣東)。

次年

宗閔又引僧             孺為相

二人合排李黨。

至大和七年(             八三三年)

李德裕入朝拜相

出李宗             閔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治梁州

今陝西             漢中)

但此年宗閔復入為相

李德裕             再被出為鎮海軍節度使。

  (四)武宗時李黨當權︰武宗登基不久

即召李德裕為相。

李黨             勢力在武宗一朝極為興盛

他們多利用             職權對牛黨施加報復

牛僧孺、李宗閔             等被一貶再貶

僧孺為循州(治歸善

             今廣東惠州東)長史

宗閔長流封州(             治今廣東封川)。

  (五)宣宗時牛李爭息︰宣宗即位後

以牛黨中人為相

罷免李             德裕。

不久李宗閔、牛僧孺先後死去。

             李德裕於大中二年(八四八年)被貶為             崖州(治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戶

過兩             年也死於任所。

於是朋黨之爭漸平。

  牛李黨爭對唐朝之政治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蓋牛李兩黨之傾軋雖有政見歧異

但主要是意氣之爭。

他們為一己之私利

置大局於不顧

使政務隨人事浮沈而興廢

朝中之士難於置身其外

非附李則順牛

朝廷遂乏剛直之臣。

如文宗時

每逢議政

雙方總是爭吵不休

連文宗都慨嘆曰︰「去河北賊(指藩鎮)非難

去此朋黨實難」。

而且這一黨爭歷憲、穆、敬、文、武、宣數朝

達四十來年

此起彼伏

雙方又多勾結宦官以為援

使政局動盪

朝政日非。

唐中葉以後

朝廷外有藩鎮跋扈、邊族侵擾

內有宦官之禍和朋黨相爭

遂加速其走向覆亡。

2.東林黨爭 明代中期之劣政 -- 明代之東林黨爭公元前 1368 年 -- 公元 1644 年  古代中國多把為政治私利而結成的排斥異己之宗派集團稱為「朋黨」

故《論語》云君子「群而不黨」

《荀子》曰「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務

是篡臣者也」。

歷代朝廷大臣凡欲攻擊政見不同者

往往指之為朋黨

並因此而引起黨爭、釀成黨禍

其最烈者如東漢的黨錮之禍

唐代的牛、李之爭

北宋的新舊兩黨

以及明代的東林黨爭。

  明代因宦官長期專政

許多官僚均附於閹豎而充其黨羽

故被稱為「閹黨」。

至晚明時

一些士大夫因議論朝政、抨擊宦官

而被指為「東林黨」並遭迫害

故東林黨與非東林黨之爭

實即東林黨與閹黨之爭。

明代黨爭之背景大略如下:  (1) 政見引起衝突:明時鼓勵士民上書言政

御史諫官尤得直     陳無避

國家大事往往集朝臣廷議裁奪

因此廷臣常為不     同政見而爭執不休。

如嘉靖間就有宮廷中爭議句宗本生父     尊號的「議禮案」。

武宗死時無子

朝臣迎其堂弟世宗即     位

世宗使禮臣議其本生父興獻王祐杬的尊號

張璁等迎     合帝意

議尊為皇考

楊廷和等則認為不合禮法

主張稱     孝宗(武宗父)為皇考

以興獻王為皇叔父。

此事在朝廷     中爭論了三年

最後終於追尊興獻王為皇考恭穆獻皇帝

     然廷臣二百餘人竟跪伏宮明

哭闕力爭

聲震闕廷

世宗     乃將一百九十人下獄

有十七人廷杖致死。

此事歷史上又     稱「大禮議」。

到了後來神宗時

又因立太子的「國本」     等問題引起爭執

並演成激烈的黨爭。

  (2) 爭奪內閣職權:嘉靖時

宦官的勢力一度受到排斥

故世     宗、穆宗、神宗時「內閣始專」。

內閣大學士開始有首輔     、次輔和群輔之區別

首輔位極人臣

一切朝政均歸其調     度。

為了爭奪內閣首輔的權位

大學士遂聯朋結黨

攀引     門生

互相傾軋排擠

採取各種權術以擊垮對手

形成長     期的門戶之爭。

張璁因迎合世宗

在「大禮議」後成了內     閣首輔

「頤指百僚

無政與抗者」。

及至後來

夏言(     一四八二 -- 一五四八)、嚴嵩(一四八○ -- 一五六七     )、徐階(一四九四 -- 一五七四)等也都通過類似的手     段先後彼此取代。

特別是嚴嵩入閣二十年

執牛耳凡十有     五年

一意媚上

竊權罔利

「握權久

遍引私人居要地     」。

他與其子嚴世審(? -- 一五六五)、義子趙文華(     ? -- 一五五七)一手操縱國事

造成倭寇之患久不能平     

以及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年)韃靼攻打北京的「庚     戌之變」。

後來在神宗萬曆初出任首輔的張居正(一五二     五 -- 一五八二)於改革財政、推行條鞭法等方面雖有功     績

然大權在握

未免偏恣專橫

使朝臣諸多不平、人情     洶洶。

他死後

廷臣之間的互相傾軋日甚一日

黨爭乃起     。

  (3) 廷臣抨擊閹宦:廷臣抨擊閹宦:明代中葉以後

由於宦官     擅權為禍

政治日趨黑暗與腐朽。

朝野剛正不阿之士遂起     而抨擊弊政

反對閹黨專權

圖謀改革現狀

以挽救明朝     之危亡。

而宦官對反對自己的廷臣惱羞成怒

恨之入骨

     乃援結部份官僚

結黨營私

排除異己。

此乃釀成明代黨     爭之主因。

  明代的黨爭雖然發生較遲

然它與宦官專政、權臣擅權乃至特務統治關係密切

並一直持續到明朝之覆滅

是為有明一代政壇上之大事。

茲略述其經過如下:  (一)神宗萬曆年間   1. 立太子國本之爭:立太子的所謂「國本」之爭

是晚明黨     爭的重要導火線。

神宗皇后無子

王恭妃先生子常洛(即     光宗)

後鄭妃又生子常洵(即福王)

並因而被進封貴     妃

神宗因寵愛鄭妃乃欲廢長立愛

故對立太子問題遷延     不決近二十年。

其間許多大臣強烈反對冊立常洵

屢屢主     張早立常洛

請立儲之疏累數千百

皆指斥宮闈

攻擊執     政

謂不能立定國本

結果往往被廷杖或遭貶謫。

但也有     一部份大臣迎合帝意、討好鄭妃

主立常洵。

是為「國本     」之爭。

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三年)

帝手詔內閣首輔王     鍚爵

欲將常洛、常洵和另一子並封為王

鍚爵奉詔擬旬     

舉朝大譁

事乃寢。

此即所謂「三王並封」之爭。

萬曆     二十九年(一六○一年)

常洛年二十

神宗不得已立其     為太子

而封常洵為福王

但常洵長期不之國

故又有「     福王就國」之爭。

直至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福王     之國

太子地位稍定

但奪嫡之疑時起

所以後來又有「     梃擊」等案發生

並導致黨爭不息。

   2. 顧憲成講學東林:所謂「東林黨」的領袖人物是顧憲成(     一五五○ -- 一六一二)

他是萬曆進士

官至吏部文選     司郎中。

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四年)

顧憲成因立太子     問題忤犯神宗及內閣首輔

而被革職罷歸無鍚故里。

無鍚     東門外原有東林書院

係宋代楊時講學處

後廢

顧憲成     與弟俊成修復之

並與同好高攀龍(一五六二 -- 一九二     六)、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講學於東林書院

「諷     議朝政

裁量人物」

一時間「士大夫抱道忤時者

率退     處林野

聞風響附」。

另有趙南星(一五五○ -- 一六二     七)、鄒元標(一五五一 -- 一六二四)等亦與顧憲成遙     相應合

號為「三君」。

顧憲成等朝野剛直之士因不斷抨     擊權臣、宦官

後來遂被稱為「東林黨人」。

   3. 朝中五黨反東林:與東林黨同時

朝廷中的官吏原來也有     宣、崑、齊、浙等各種黨派。

宣黨首領為湯賓尹(宣城人     )

崑黨領袖為顧天峻(崑山人)

齊黨有兀詩教、周永     春、韓浚、張延登等人

楚黨有官應震、吳亮嗣、田生金     等

浙黨有姚宗文、劉廷元、沈一貫、方從哲等人。

其中     以浙黨聲勢較大

沈、方二人均任過內閣首輔。

這些黨派     彼此之間也有矛盾

但在對付東林黨方面卻是一致的

它     們均「務以攻東林排異己為事」

屬於非東林黨。

因此

     東林黨、非東林黨在一系列朝政大事上均展開激烈之鬥爭     。

   4. 李三才入閣事件:李三才(? -- 一六二三)係順天通州     (今北京通縣)人

以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

     見當時朝廷遣宦官任礦監、稅監

四處搜刮擾民

因此曾     多次上疏極言礦稅之害

請罷稅監

否則一味「溺志貨財     」

免難「眾畔土崩」。

顧憲成與李三才交好

故向大學     士葉向高(一五五九 -- 一六二七)舉薦之。

萬曆三十八     年(一六一○年)

東林黨之官員欲推李三才入閣

但非     東林黨群起反對

黨爭激烈。

次年御史徐兆魁劾東林講學     諸人

首詆顧憲成。

同年

李三刀也被貶而辭職。

   5. 萬曆末之梃擊案: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

有男子     張差持梃(棍棒)闖入太子常洛所居之慈慶宮

擊傷守門     內侍李鑒

至殿前檐下被執

供稱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     、劉成引進

一時輿論大譁。

東林黨主張嚴究

追查幕後     主使者

神宗與非東林黨則謀草草了事。

後鄭妃乞哀於太     子要其不深究

神宗遂以「張差以瘋痲奸徒闖入東宮

持     梃傷人

罪在不赦」

諭法司速決之

並斃龐、劉於內廷     了案。

此即所謂「梃擊案」

它與後來的「紅丸案」、「     移宮案」被合稱為明末之「三案」

均與東林黨爭有關。

  (二)光宗熹宗時期   1. 光宗時之紅丸案:萬曆四十八年(一六二○年)八月

神     宗死

太子常洛即位

是為光宗。

光宗登基不過一月即病     重

司禮監秉筆兼掌御藥房太監崔文昇下瀉藥

使病益劇     

一晝夜三四十起。

鴻臚寺丞李可灼旋又進紅丸二

稱之     為仙丹。

光宗服丸後即斃

於是中外藉藉

東林黨人疑係     神宗貴妃鄭氏指使下毒

主張嚴辦

非東林黨反對之。

結     果崔文昇發遣南京

李可灼遣戌。

史稱「紅丸案」。

   2. 熹宗初之移宮案:光宗剛死

皇長子由校當立

時光宗所     寵之選侍李氏自恃撫養皇長子有功

與心腹閹宦魏進忠(     魏忠賢原名)謀據乾清宮挾帝自重。

東林黨大臣楊漣、左     光斗等堅決主張把李選侍移至宮妃養老之濊鸞宮

左光斗     言「內廷之有乾清宮

猶外廷之有皇極殿

惟皇上御天得     居之

惟皇后配天得共居之」

「選侍既非嫡母

又非生     母

儼然居正宮

……名份倒置」

恐「借撫養之名

行     專制之實

武后之禍將見於今」。

方從哲等非東林黨則認     為不要薄待先皇妃嬪

移宮「遲亦無害」。

結果在楊、左     等之堅持下

李選侍移居噦鸞宮

然後皇長子方即立為熹     宗。

史稱「移宮案」。

   3. 葉向高起用東林:熹宗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

葉向高     為內閣首輔

遂用鄒元標、趙南星、楊漣等東林黨人

一     時內閣言路頗多正人

浙、崑、宣、齊、楚等黨一度受到     排斥

它們中的一部份人乃漸附勢力日隆的閹宦魏忠賢。

   4. 魏忠賢殘憲忠良:熹宗即位後不久

朝廷大權落入宦官魏     忠賢及熹宗之乳母客氏手中。

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

     楊漣上疏

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

接著諸臣相繼上疏彈劾     者七十餘人

熹宗皆不聽。

於是魏忠賢乃聯結非東林黨

     非欲置東林黨人於死地不可。

魏使人編《三朝要典》

為     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翻案

藉北打擊東林黨人

復造作     所謂《東林點將錄》

凡不附忠賢者皆為東林黨人而加迫     害。

楊漣、左光斗、趙南星、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     顧大章、熊廷弼(一五六九 -- 一六二五)、高攀龍、周     順昌(一五八四 -- 一六二六)、黃尊素(一五八四 --     一六二六)等

均遭殘酷迫害而死

總計因東林黨禍而慘     死及遭貶逐者達數百人之多。

  (三)思孝崇禎年間  天啟七年(一六二七年)

熹宗死

弟由檢繼之

是為思宗。

思宗即位後不久

即下令貶斥魏忠賢及閹黨

迫魏忠賢自殺。

接著乃逐漸為東林黨人平反

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五月

毀《三朝要典》

焚其板

於是罹忠賢之禍者多贈官賜諡

東林始不負罪於世。

次年三月

復將魏忠賢之黨羽定為「逆案」

分閹黨為六等

重者處死

輕的終身不加錄用。

至此東林黨爭暫告一段落

但官僚之間的派系鬥爭猶未終息。

如思宗中反奸計

對抗清名將袁崇煥(一五八四 -- 一六三○)起疑而加以逮捕

閹黨餘孽乃乘機疏劾之

致袁崇煥死於非命。

這時

明朝的江山已岌岌可危了。

  明代的黨爭從「東林黨」來說

係反對弊政與宦禍的鬥爭

確實也發生了一定的作用

如使鄭貴妃家族的權勢受到一些壓抑

神宗欲賜福王四百畝田地

經過朝臣反對結果只給一半。

但總的說來

非東林黨及閹宦則佔了上風。

由於黨爭不息

奸佞當朝

使政風日壞

朝政日非。

黨爭不僅使文官受害

而且還殃及邊疆大員

如遼東經略熊廷弼、督師袁崇煥

均被誣陷死

大大影響了對滿洲的防禦

加速明朝的滅亡。

黨爭還波及南明

如崇禎年間張溥等繼東林黨之風而組織復社

與閹黨殘餘勢力繼續鬥爭。

明亡之後

閹黨餘孽馬士英(約一五九一 -- 一六四六)、阮大鋮(約一五八七 -- 約一六四六)等掌握南明之福王政權

在國難當頭之際

黨爭竟未稍息。

關於明代黨爭同唐、宋諸代之異同

前面已列表說明

此處再將唐、明二朝之黨爭略加比較:  (1) 背景:唐代牛李黨爭起因於朝官有出身句族的官僚和循科     舉進士的庶族官僚之別

世族官僚與庶族官僚相互排斥

     政見分歧僅是兩黨相互攻訐之口實

故兩黨均不同程度地     援結宦官以為後臺;明代黨爭之根源

則在於朝野剛直之     士不滿不滿政治之黑暗

起而抨擊弊政、反對宦官專權

     而宦官勢力則勾結部份官僚進行反撲

結成閹黨以排除異     己。

  (2) 影響:唐代黨檃固導致人事浮沉、政局動盪

使朝政日非     

然中途即止

其危害不若明代之嚴重;明代黨爭自萬曆     起

一直延續到明祚覆亡

其間閹黨因掌握廠衛

遂利用     以興大獄、殺忠良

甚至危及鎮疆將

為禍至烈。

參考資料 網路上
1.牛李黨爭唐穆宗即位後

又舉行進士考試。

由牛黨任務錢徽主持。

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

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

錢徽被降職

李宗閔也受到牽連

被貶謫到外地去了。

李宗閔認為李德裕成心排擠他

於是便恨透了李德裕。

牛僧孺當然很同情李宗閔。

於是以後牛僧孺、李宗閔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

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派

兩派明爭暗斗的很厲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後

李宗閔走上了宦官的門路

當上了宰相。

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

也把他提拔成宰相。

這樣

兩人一掌權

就極力打擊李德裕

把李德裕掉出京城

貶謫他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

那時侯

西川附近一個吐蕃將領投降

李德裕趁機收復了一個重鎮維州(今四川甘孜州東部)。

李德裕大喜

立刻上書朝廷

以為自己立下大功

立刻飛黃騰達。

但是宰相牛僧孺卻對唐文宗說:「李德裕收復了一個維州

算不了什麼;跟吐蕃搞壞關係

那才不上算呢!

」牛僧孺還要唐文宗下詔叫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

李德裕氣得要命。

後來到了唐武宗即位

牛黨失勢

李德裕當上了宰相。

他極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

把牛黨的人都貶謫到南方去了。

846年

唐宣宗即位後

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

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

把李黨的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去了。

至此

鬧了40年的牛李黨爭終於收場了

但是混亂的唐王朝已經亂得不可收拾了。

取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we1014004 的頭像
    qwe1014004

    資訊管理中心

    qwe10140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